学 科 教 学 计 划
(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科 目 |
地 理 |
班 级 |
高二年级 |
教 师 |
陆雅萍、张杰峰、龚烨铧 |
学 校 |
海 门 市 冠 今 中 学 |
海 门 市 教 育 局 教 研 室 编 制
原有情况分析(双基掌握程度、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习惯等) |
||||
通过综合分析这一届的高二必修学生高一期末地理成绩,我们高二地理团队对本届学生 |
||||
的地理学习水平有了初步的了解,本届学生整体的地理素养较往年高,基础相对比较扎实。 |
||||
通过一个暑期,学生遗忘的知识可能比较多,学习态度还需进一步端正。理科班的学生,较 |
||||
多比较聪明,但上课部分男生比较马虎大意,学习态度和习惯都不是非常的好。文科班学生 |
||||
较多比较耐心、仔细,能很好的落实老师的要求。艺术班学生有部分基础还是比较扎实,有 |
||||
较多同学基础薄弱,需要放慢步骤,稳扎稳打。 |
||||
|
||||
|
||||
|
||||
|
||||
|
||||
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
||||
这学期主要是完成必修3剩余部分的新课讲授。由于学生对区域不大了解,通过一个暑 |
||||
期,对必修1和必修2的内容较多已经忘记,学习起来有点难度。我们主要是侧重点放在立 |
||||
足课本,夯实基础,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做到理解 |
||||
要到位,记忆要牢固。真正使学生做到教材熟,图形空间熟,知识梳理清,地理概念、地理 |
||||
原理、地理规律懂。通过全面地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
逐步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质的飞跃。 |
||||
选修主要学习海洋地理和环境保护。《海洋地理》是地理科学与海洋科学相互结合的一门 |
||||
综合性学科,海洋地理的研究对象除海洋水体外,还包括海岸与海底,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地 |
||||
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资源 |
||||
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立法与管理以及海洋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等。 |
||||
可持续发展是地理课程标准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指导思想。环境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
||||
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环境保护不仅依赖于环境治理技术的不断改进,更重要的是对 |
||||
公民开展长期有效的环境保护教育。 |
||||
|
||||
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
||||
1、理解地球、地图的相关知识。 |
||||
2、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的有关知识。 |
||||
3、掌握海洋地理和环境保护的主干知识。 |
||||
4、培养学生运用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动手实践的能力。
|
||||
5、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
||||
6、通过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保护、节约资源、绿色出行从我做起等做成 |
||||
引导。 |
||||
|
||||
|
||||
|
||||
教 学 措 施 |
||||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
||||
2、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加强读图、读表能力的培养。 |
||||
3、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
||||
4、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与地理知识的有效结合。 |
||||
5、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单元教学进度及具体教学要求 |
||||
目次 |
周次 |
单元或章节内容 |
教时 |
本单元重点、难点 |
1 |
1 |
必修三第二章第五、六节、第三章、 |
3 |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地理信息技术 |
2 |
2 |
选2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
3 |
海水的温度与盐度、海水运动、海气相互作用 |
3 |
3 |
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 |
3 |
海底形态、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运动 |
4 |
4 |
选2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
3 |
海岸、海岸带的开发利用 |
5 |
5 |
选2第三章第三、四节、第四章第一节 |
3 |
海平面变化与海岸带、我国海岸带的开发、海水水资源和化学资源 |
6 |
6 |
选2第四章第二—五节、第五章第一节 |
3 |
海洋开发、海洋灾害 |
7 |
7 |
选2第五章第二、三节、第六章第一节 |
3 |
海洋污染 |
8 |
8 |
第六章第二—四节,选6第一章第一节 |
3 |
海洋权益、环境概述 |
9 |
9 |
期中考试 选6第一章第二、三节,第二章第一、二节 |
3 |
环境问题、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
10 |
10 |
选6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章第一、二节 |
3 |
生态环境保护 |
11 |
11 |
选6第三章第三节、第四章第一—四节 |
3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12 |
12 |
选6第五章第一—四节,必修1第一章第一、二节 |
3 |
环境管理、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3 |
13 |
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 |
3 |
地球的运动 |
14 |
14 |
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第二章第一、二节 |
3 |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的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
15 |
15 |
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 |
3 |
大气环境 |
16 |
16 |
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必修1专题练习 |
3 |
水循环和洋流 |
17 |
17 |
海洋地理专题练习、环境保护专题 |
|
|
18 |
18 |
综合练习1、综合练习2 |
|
|
19 |
19 |
模拟考试、自主复习 |
|
|
20 |
20 |
期末考试 |
|
|
21 |
21 |
寒假 |
|
|
22 |
22 |
|
|
|
|
|
|
|
|
|
|
|
|
|
分单元教学进度及具体教学要求 |
||||||
本 单 元 教 学 要 求 |
||||||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积极意义和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
||||||
3S技术的应用 |
||||||
海底主要地形类型、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
||||||
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
||||||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
||||||
海岸主要类型及特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
||||||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
||||||
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
||||||
海洋主要污染源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
||||||
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的概念 |
||||||
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
||||||
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及主要原因、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
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及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
||||||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
||||||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
||||||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
||||||
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
||||||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
||||||
|
||||||
|
||||||
|
||||||
|
||||||
|
||||||
|
||||||
计划审核情况 |
||||||
|
||||||
|
||||||
|
||||||
|
||||||
|
||||||
|
||||||
审核人: 年 月 日 |
||||||
计划实施记载 |
||||||
周次 |
计划教学内容 |
实际教学内容 |
记载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划修订内容 |
||||||
目次 |
教学内容 |
课时调整 |
教学重点、难点、要求调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