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冠今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2013-2016学年度)
点击数:3992 次 录入时间:2016-01-06 作者:佚名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一)学校历史

冠今中学是2000年5月由原海门师范学校提出申请经南通市教委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民办高级中学,创办之时由上海海昌房地产有限公司、海门市江滨化工二厂等两家民营投资主体共同投资举办,办学地点设于原海门师范学校校园内,2004年12月两家民营投资者均撤出。2005年,海门师范与南通师范合并组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冠今中学随即由南通高师主办。2010年6月南通市教育局决定南通市冠今中学停止招生,经南通市教育局、南通高等师范学校与海门市教育局协商,冠今中学的办学主体移交海门市教育局,学校更名为海门市冠今中学(全日制公办高中),2010年始招生主体为海门市冠今中学。为保障学校平稳发展,三方设定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为办学过渡期,过渡期内继续在南通高师海门校区办学,三年内南通高师编制的61名教职工陆续返回南通高师工作。截至2013年8月教职工隶属关系已厘清,55位高师编制的教职工返回或调离南通高师,6位教师留任海门市冠今中学。在过渡期内,学校发展平稳,教育质量连年攀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二)学校现状

1生源基础

全校现有12轨36个班级1537名学生。按照海门市教育局有关规定,学校高一新生在第三批次录取,从全市中考考生的整体质量来看,我校生源质量处于海门市的三类生源,高分段入学学生寥寥无几。

2师资水平

学校现有教职工151人,专任教师146人,平均年龄32.1,男教师45人,女教师101人,男女比例为1:2.24;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一职称32人,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6.9%;本科学历130人,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含在读的)15人(比例为10.3%),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校有学生1552人,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10.6,教辅人员5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与职称结构不甚合理。

3.办学条件

校园占地面积64.02亩,建筑面积40437.86平方米,绿化面积12726平方米。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先进,所有教室和会议室都配备多媒体网络展示平台和实物投影仪,专任教师全部配备手提电脑。

学校现有400m环形八道的标准田径场,一个球类馆。

4.管理水平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学校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管理特色。

行政管理:坚持“方圆兼济,人本至上”的管理原则,坚持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的原则,“管”与“理”并举,全面推行以《章程》为核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实行以年级段为中心的“扁平式”管理模式:校长领导、主管干部蹲点、年级组长负责的年级组管理负责制,上下联动,职责分明。

德育管理:构建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框架,做好、做细、做活“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主题工作,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管理:积极探索“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课堂素质教育,倡导完善“实、精、活”课堂教学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等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完善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管理,着力进行教学评价办法的改革,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科研管理:坚持教育科研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结合的方针,注重科研内涵发展,创设科研文化,实施课题带动战略,通过“三网”(教学研究网、课题研究网、课题信息网)互动,初步建立校本科研体系,多渠道打造科研共同体,形成层次化科研群体。

二、发展优势

学校管理初成体系,学校知名度不断扩展

十几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学校管理逐步人性化、民主化、制度化、精细化。初步形成了“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博学、善思、明辨、笃行”的学风和“敬业、爱生、精艺、修身”的教风。逐步锤炼“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敬业奉献”的冠中精神。培养一支开拓进取、团结合作的管理队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德育特色成果显著

学校坚持“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体系。学校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构建起以艺术课、社会实践课及学生社团组织为龙头的系列化校本课程体系,制定了德育系列方案,确定各年级不同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形成了具有持续性的德育目标。学校坚持素质教育,致力于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举行绚烂多姿的社团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先后获评为“海门市平安学校”、“南通市最安全学校”、“南通市德育工作优秀学校”、“南通市五好基层党支部”、“南通市和谐校园”、“江苏省绿色园林学校”。这一块块奖牌,每一块都代表着冠中团队的一次辛勤跋涉,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彰显着学校发展的无穷潜力。

(三)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秉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理念,以抓好教学常规、精研升学应考为推进方式,确保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近三年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近三年共有151人次获市级以上奖项,其中省级21人,大市级 44人,市级99人。近三年高考屡创辉煌, 2010、2011、2012年三获海门市素质教育综合奖一等奖,2013年荣获素质教育综合质量考核特等奖。二本上线率从2010年的42%上升到2013年的56.1%。2013年,学校共有486人参加高考,文化生上线235人,艺术生上线36人,本科总上线271人。其中本一上线71人,上线率14.5%,列全市第五;本二上线271人,上线率56.1%,列全市第五。文科语数外总均分302.29,列全市第五,增幅列全市第三;理科语数外总均分312.04,列全市第六,增幅列全市第三。文科核心指标列南通大市22名,理科核心指标列南通大市30名。

(四)艺术教育效果卓著

针对不同学生兴趣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指向,学校十分重视方向性引领和专业性指导,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平台,规划多元的发展跑道,努力实现“让每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办学目标。学校重视艺术教育,投入精良的师资,以艺术班为依托,发挥学生特长,彰显学校特色教育,教育质量堪称全市一流。历届的艺术班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都脱颖而出,在高考中屡创佳绩。美术特长生连续八年专业测试达线率100%,高考本科录取率超过90%;音乐特长生连续九年专业测试达线率和高考本科录取率都达到100%。艺术专业省考我校每年都有多名学生跻身海门市前五名。多年来,共有100多名艺术生被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重点艺术院校或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211”大学艺术专业录取。

(五)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已显成效

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分层培训原则,开展多样化、多渠道培训。通过自主研修、同伴互助、学术沙龙、专家引领、校际联动等策略,搭建教师成长平台。近年来,我校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近三年,全校教师承担市级级以上公开课45节,市级优质课获奖56人次,教师各项评比获奖数量质量均居领先地位。学校现有南通市骨干教师3位,、海门市学科带头人3位,海门市骨干教师7位,教坛新秀3位,教育硕士15位。

(六)教育科研成果较显著

学校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坚持校本科研,突出科研内涵发展,制度创新,优化科研环境,倡导“群体参与、重点突破”,着力打造科研品牌,科研成绩显著。近年来,全校教师每年都有数十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国家级刊物近10篇,有多名教师在省教育厅组织的“师陶杯”论文大赛和南通市第六届教师专业成长论文比赛中获奖。学校现有一个省级课题,三个南通市级课题都进行中期评审,今年又申报省级课题一个,南通市级课题两个。编辑、印发《冠今中学教师教科论文集》数期。

(七)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学校地处海门市区,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加大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对冠今中学的期望值也与日俱增。海门政协、人大、市委、市政府对冠中建设非常重视,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学校的未来定位

冠中自2000年成立以来,凭借先进的理念、务实的精神、骄人的业绩,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持续攀升,在江海大地上声名鹊起,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在海门市区富具攀升潜力的普通高中。冠今中学的存在,是市区三类生源的需要,是海门区域教育不可或缺的拼图。为此,我们把冠中的建设发展定位为:服务于海门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符合江苏省教育厅相关办学规范与要求,海门老百姓满意的江苏省三星级以上的中学。

四、面临的困难

(一)没有独立校区,学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冠中自办学以来,地点一直设于师范校园之内,与师范部共同使用南通高师海门校区校园及相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学校相对独立使用的仅借用的四幢楼(两幢教学楼、两幢宿舍楼),属于冠今中学的固定资产不足三百万元。由于校区狭小逼仄,加上两所不同教育体制和培养目标的学校共居一处,许多正常的活动多年来一直处于相互影响当中。学校校园文化的整体设计布置难以落实;学校的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升旗仪式等因没有独立的场地经常无法正常进行;学生的作息、用餐、就寝等常与师范部相互影响;教师、学生的正常阅读活动因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受到很大限制;学校没有独立的后勤保障体系,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学生的宿舍、教师的办公条件简陋、实验室的仪器装备等一些硬件都无法改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学校管理科学性和高效性有待提高。现代学校管理机制尚待健全,在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结合与切入口上,在部门协调合作与职责权利明确的单线结构上时有矛盾,造成管理力度耗散。在如何以规章制度来科学、规范地强化学校办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缺乏实质性的探索和总结,尚未完全形成有效落实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运行机制。教师主人翁办学意识有待加强。

(三)骨干队伍力量薄弱。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2.1岁,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6.9%,随着社会发展,外部环境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日趋严重。由于南通编制老师的回归,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教师数量偏少,学科梯队存在结构性矛盾。少数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事业心、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教师科研内驱力不大,学校科研精品不多,骨干教师科研水平不高,学校科研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培养具有本土特色的名师,优化教师队伍,是我们今后思考的课题。

德育工作存在新阻力。学校德育队伍不稳定,部分教师的全员德育意识缺失,德育资源缺乏,德育方法与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拓宽德育渠道,提高德育实效性、针对性,任重道远。

(五)新课程改革力度不大。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暂新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基本上以适应当前升学工作为中心,尚未完全建立系统的具有本校特色、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程管理文化体系;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负担仍然比较严重,教师苦教、学生苦学、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问题较为普遍。

(六)教职工福利待遇偏低。由于我校教师编制紧缺,教师工作负荷大,特别是语数外教师,但收入不高,待遇相对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迫在眉睫。

第二部分  学校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围绕“成功教育,共生共长”办学思路,实践“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大力实施“生本立校、强师兴校、创新强校”战略,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学校各项事业的高水平、可持续、和谐协调发展,打造“生本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信任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具有发展的动机和潜能,立足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和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动机的激活,注重构建和谐情境,融合各种教育、管理力量,促进全体学生和每位教师自主、全面、可持续的和谐发展。

(一)以人为本

1.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育学有专长、人格健全、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的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强调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积极创造条件确保学生的主动和谐发展。

2.以教师发展为保障:学生的成长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培育,教师的工作价值通过学生的成长发展来实现,学生的成长发展又促进了教师的和谐发展。学校坚持双向育人的思想,在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的同时,着力构筑人才高地,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

(二)和谐发展

1.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造就和谐发展的教师,建设和谐发展的学校。

2.和谐发展的教育力量: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统一党政工团的管理,形成教育合力。加强学校和家庭、社区、社会的联系,特别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充分利用社区及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和谐共振,确保学生健康顺利地成长。

3.和谐发展的教育情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绿化、美化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理念,践行“生本教育’,建设一所三星级优质高中。

学生培养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培育“志存高远、身心健全、品学兼优、能力出众”的现代人。

(二)教师培养目标

培养博学儒雅、敬业爱生、团结进取、追求卓越的教师群体。

二、具体目标

(一)学校管理目标

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梳理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以人为本,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向管理要质量,完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使学校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扁平化、精细化,构建廉洁、高效、民主的管理系统。

(二)队伍建设目标

把“以学生为重,以学校为重,以事业为重”优良传统作为队伍建设的主旋律,以促进整体优化为重心,建设一支“思想解放、作风民主、开拓进取、精诚团结、以身作则、廉洁高效”的高素质领导团队,铸造一支“师德风范高尚,知识功底扎实,教育业务精湛,教学一专多能、身心素质良好”师资队伍。

(三)德育与文化目标

以实践“生本德育”为基础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营造积极、创新、和谐的德育氛围,逐步形成管理顺畅、队伍精良、方法创新、资源优化的德育工作局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人文校园、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整体构建有冠中特色的具有人本化、生活化、科学化的德育工作体系,力争三年内创建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

(四)课程与教改目标

进一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贯彻新课程理念,优化适应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完善评价制度,积极追求“生本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

(五)教育科研目标

以校为本,聚焦课堂,建设学习型组织,优化科研环境,形成学术研究良好氛围。经过三年的努力,完善“三课联动、多元参与”教科研特色,完成系列科研任务,打造1-2项科研精品,建设一支精干得力科研骨干队伍。

(六)办学特色与学生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实践生本教育,构建“生本德育”、生本教育教学模式,使生本文化浸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继续打造“全员参与、自主辅导”的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机制;继续创建“多元参与,三课联动”教科研特色;扩大省体育特色学校的辐射效能。

以“志存高远、身心健全,品学兼优,能力出众的现代人”为培养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七)教育技术与后勤保障目标

教育技术装备目标

进一步加大投入,促进资源整合和利用,大力推进学校实验室和图书馆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积极打造数字化校园,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注重教师提高和学生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后勤保障目标

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以后勤工作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宗旨,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第四部分  学校重点项目、实施策略及成功标志

一、学校管理与教育创新

(一)学年度目标

2013—2014学年:稳步推进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为争创三星级重点中学打下坚实基础。

2014—2015学年: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学校评估运行机制框架,加强学校管理队伍的现代化建设;完成江苏省二星级高中创建工作。

2015—2016学年:发挥校园文化在管理中的引领作用,推进学校建设;健全现代化学校制度,强化民主治校效能,形成一套较有实效性的学校评估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细则,提升学校品位;设立独立校区,启动创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

(二)实施策略

1.构建和谐的领导集体

(1)创学习型领导集体:在实践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改革的前沿思想,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和管理理念。

(2)创专家型领导集体:主要领导班子成员成为教育专家,具有较高的研究、指挥、决策和协调能力,分管领导成为某一方面的权威或专家,引领全校教育改革发展。

(3)创实干型领导集体: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勇于创新,扎实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再创学校辉煌。

2.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1)继续深化教职工聘用制度改革。学校将以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学校教职工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为核心,推进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2)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规划期内,在全省推行高中绩效工资改革基础上,突出岗位津贴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努力形成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以岗定责、以责取酬的分配改革新局面。

(3)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完善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机制、对行政后勤人员的评价考核机制、对教研组的评价考核机制,真正意义上推动着教师队伍建设。

3.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1)实现管理社会化。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联系;成立教育专家顾问组,监控教育教学质量;成立社区和家长教育委员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2)实现管理民主化。从理论和实践上处理好校长负责、党总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体教职工(通过教代会)参与学校管理三者关系;进一步加强学校学校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工)会务公开的工作,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增强学校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同时积极发挥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

(3)实现管理制度化。遵循国家规定的教育法律、法规、条例和政策,修订适合校情的管理制度,把岗位职责、师德教风、工作制度、学生活动等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确保以法治校。

(4)实现管理信息化。进一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实现学校管理网络化。

(三)成功标志

1.规划期内,学校规范化管理达到优秀。

2.每学年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学校为文明单位或先进集体等奖项无空缺。

3.学校领导班子和谐,中层干部发挥学校管理中坚力量;学校管理运作民主、务实、高效、流畅,无重大教育教学事故发生。

4.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的较为全面的覆盖学校主要方面的制度文本。

5.建立较为成熟的学校评价运行机制。

6.与名校或有关单位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取得印证性成果。

7.学校美誉度成逐年上升趋势,在无突发性外力因素影响下无重大回落情况发生。

二、队伍建设与教师发展

党员队伍建设

(一)学年度目标

2013—2014学年:继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努力构建学习型党组织。

2014—2015学年:完善党员的培训机制,落实培训机制建设,创新党员活动模式,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启动年级党小组组织建设工作。

2015—2016学年:完善党员考评监督工作,健全党员激励机制和党员监督约束机制,

(二)实施策略

1.探索形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性修养。

2.结合教育实际,围绕中心工作,深入推进“创先争优”工作。

3.加大党的组织建设,调动党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和先进性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完善党员考评制度,形成党员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党的战斗力

4.创新载体,拓宽实践途径,促进党建活动特色化、系列化。

5.继续加强推进党风廉政和民主管理建设。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继续探索推进校务公开、党务公开;畅通建言献策渠道,凝聚教工智慧,形成共同愿景;完善申诉制度,畅通编制改革、绩效工作改革等过程中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

(三)成功标志

1.建立以年级为单位的党小组。

2.形成较有特色的一整套党员创新培训方式。

3.形成党员考评机制,党员评价指标设立文本,评价模式建立文本以及过程记录材料。

4.形成较为健全的党员激励机制。

5.形成较为健全的党员监督约束机制,并有过程记录材料。

6.每学年按照一定比例发展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

7.每学年均有至少1项的各级党员队伍先进性表彰成果。

干部队伍建设

(一)学年度目标

2013—2014学年:建立以正、副校长为核心的中心学习小组,经常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政策法规,定期交流体会心得,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干部考核机制,初步形成干部考核、述职工作方案。

2014—2015学年:建立年轻干部培养机制,通过设台阶、创条件、多层面、全方位的关心和培养,形成校本管理分层培养有效机制。

2015—2016学年:完善干部考评述职制度,促进中层管理机构由行政向管理和服务转变,为各年级各学科提供综合管理、设施设备、信息咨询等

(二)实施策略

1.创新学习。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不断强化学校干部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管理水平。

2.实施年级蹲点制度。中层干部深入年级组,配合年级组长抓好一项工作,把握学校工作中具体情况。

3.实行中层干部校内年度考核制度。根据教代会有关制度,学校干部进行述职考核工作。

4.三年内逐步实施中层干部轮岗制,全面提高中层干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5.加强干部廉政建设。

6.干部后备力量培养有成效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良性机制。

成功标志

1.初步形成较全面的干部队伍考核方案,并逐步落实为制度。

2.每学年均在校园网内公布学校干部述职材料和考评结果,接受群众监督。

3.每学年举行干部理论学习交流务虚会,汇总材料结集。

4.不定期选派部分干部前往名校挂职锻炼。

师资队伍建设

(一)学年度目标

2013—2014学年:确立第二轮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完善目标引领与个人规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多元校本培训机制建设,提升教师备课有效性业务水平。

2014—2015学年: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逐步优化整体师资水平,全校4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要成为“新课堂”的探索者,形成一支在全市有一定知名度的具有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师队伍。探索有效课程建设,提升教师课堂有效性业务水平。

2015—2016学年:围绕有效教学主题,提升教师作业和考试有效性业务水平。创设条件,培养中青年骨干,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要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

(二)实施策略

1.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夯实专业发展基础

(1)新教师岗前培训。每年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由学校以及教育局统一组织的上岗培训班学习。

(2)骨干教师培训。学校积极选派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科研机构组织的有关培训班、研讨班学习,使他们学有专力、术有专攻、业有专精,从而促进我校教学改革深入持久地开展。

(3)学历学位进修。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硕士学位进修,为我校教师学历学位的进一步提升拓展空间。

2.健全校本培训制度,实践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1)完善“四项”制度

①学习交流制度:学校坚持两周一次的专题学习和教师假期综合培训,采取专家讲座、优秀教师交流、外出培训学习、模范教师事迹报告等形式开展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

②听课评课制度:正常开展教研组活动,除组内公开课研讨外,平时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听互评活动,把听课评课真正做到常态化、制度化。

③备课组合作制度:实行备课组长责任制,坚持一周一次简备和两周一次的详备活动,搭建集体备课的网上交流平台,积极探索提高集体备课的作用。

④业务跟踪管理制度:教务处要按照教学的规范要求建立完善教师教学业务档案,作为学校决策管理和教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2)落实 “四课”要求

①公开课。每位教师在每学年要上好一节校内公开课,组内老师必须参加听课评课,学校鼓励其他教师共同参与。

②示范课。优质示范课原则上每月推一节课,示范课资料作为校本培训材料存档。

③研究课。教务处、教科室要围绕教学改革和相关课题安排教师分期分批上好研究课,让教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拓宽教师视野。

④调研课。所有调研课中的课堂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考核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

(3)抓好“四大”工程,优化专业发展队伍

①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深入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不断增强教师执行师德规范的自觉性。

②教师专业成长工程。在2013年,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制定教师专业成长新的三年规划,严格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自主层次化名单,每学年按标准考核一次,公布成绩,三年总考核一次。学校建立校外科研培训基地,每学年不定期选派不同层次教师外出参加学术研修活动。

③名师培养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名优教师”资源,优化“传、帮、带、导”机制,加大激励力度,加速名师培养。鼓励和选拔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比赛、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师风采展示活动,鼓励和选拔教师参加学科骨干教师评选申报工作,为教师发展、教研组发展、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④名班主任培养工程。落实德育为先, 加大德育队伍建设力度,通过不同途径优化班主任队伍,重视德育后备力量培养,形成层次化德育梯队。

3.以教研组文化建设为载体,推动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1)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氛围。每个教研组都要有立项课题,教研组长要督促本组教师以微型课题为载体开展校本科研,以课例研究为抓手推进教学改革,以教育叙事研究等形式反思教育行为。

(2)开展“优秀教研组和名学科”的创建活动。修订和完善优秀教研组评定标准,使教研组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目标系统、动力系统、运行系统、评价系统的多元统一。

(3)教科室要和教务处联合推进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打造“先学后教、讲练结合、合作展示、有效激励”的高效课堂,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改革中成才。   

(三)成功标志

1.师德教风建设举措过程记录,且每学年无重大师德失范现象发生。

2.积极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发展规划认定,每学年汇编一本学校教师自我学习与提高的空间、方法和成效案例文集。

3.壮大骨干教师队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要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中高级教师达到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0﹪。

4.每学年学校均评选出一定人数的校内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骨干教师参与市属级以上各类教学、教科研比赛均有较高数量的获奖。

5.抓好教师的学历提升工作,全校专任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达20﹪以上。

6.改进校本研训制度和成果论证模式,校本研训教师受培训面达100%。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学年度目标

2013—2014学年:深入总结第一轮新课程实验成果,组建以基础性课程为主,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转化性课程相融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协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搭配的互相联系、有序统一的课程方案。

2014—2015学年:积极倡导和实践学生主动学习的生本教学模式,追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重视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追求先学后教,导航“生本课堂”,重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追求有效互动,践行“生本课堂”,关注认知建构、师生互动、情感体验多向交流,重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和谐;追求反思为本,优化“生本课堂”,倡导教师在行动中思考生本教育,学会在反思批判中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

2015—2016学年:进一步完善 “教学分层”、“学科科发展分层”的教学模式操作,初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强化新课程下的作业和考试研究,并落实有效性教学的分年段策略研究。

(二)实施策略

1.继续实施全员新课程培训,强化先进教育理念引领作用。开发以国家课程为主,探索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相结合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落实学校管理人员推门听课和教师开门听课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的监督。

3.进一步研究集体备课的有效模式,确保整体基本保障与个体特长发挥的有效结合。完善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估方式,促成教师与学生的有效的教与学。

4.在规划期内,分别以备课、课堂和作业考试为侧重点,强化校本研训,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落实每月一次的作业布置、批改情况调查。对学生作业作动态监控,探索学生作业的有效性,保证学生代管费的合理使用。建设我校特色资料,优化学生练习。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骨干的作用,三年内由理科到文科,实现高三高考学科自编校本资料,在试用中不断修改完善,并力争正式出版。深入开展有效性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有效性。

5.通过调查研究、校外名师引领、探讨交流等措施,认真总结第一轮新课程实验成果,并以此为依据着手完善 “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操作步骤。强化学情分析、监控的有效性研究,并强化过程反馈与总结,为下一轮的三年规划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6.强化备课组、教研组建设,与校本研训的分年度侧重点相结合,规划引导,多元运作,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新环境下教研组管理机制,推动教研与科研的整合,加大校本研修的力度,建设和谐的学习型组织,学科竞赛实行教练竞聘上岗制,弱科做强,强科做优。

7.强化分年级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并确定高中年段教学重点研究方向,高中一年级做到:面向全体,抓好衔接;立足课本,强化规范;注重积累,拓展视野。高中二年级做到: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夯实基础,落实规范;学导结合,发展思维。高中三年级做到:突出重点,抓好帮促;强化基础,提升能力;优化过程,狠抓落实。

8.进一步利用网络资源,逐步构建学校教师学科知识资源库。

(三)成功标志

1.学分制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课程意识与课程能力不断增强。

2.初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基础必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立较详细的校本课程建设水平运作记录档案。

3.教研组、备课组有发展规划的研制和落实过程记录。教研组有教研或学术水平成果。学科教学、竞赛成绩继续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实现全市领先, 竞赛成绩力争进入全国奖。

4.每学年均有学生学业负担、教学质量调查和反馈记录,学校以此为参照依据,强化过程监控。

5.在规划期内,分学年度强化备课、生本课堂、作业与考试的有效性教学研究,形成明晰过程记录,并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优化状态成果显著。

6.学校教师学科知识资源库取得印证性成果。

7.营造良好的生本教育研讨氛围,初步形成生本课堂的教学和学习基本模式。

8.部分教师在生本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出现一些鲜明、真实、充满活力的精彩生本课例。

四、德育与文化建设

(一)年度目标

2013—2014学年: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制度建设和机制建设,做到系统科学、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工作局面。强化基础德育,注重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化学生自主德育的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做细做活学生的“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培养目标。

2014—2015学年:继续狠抓常规管理,加大德育队伍的建设,以德育导师制的开展为突破,落实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统一教育思想,逐步改变重教书、轻育人,重分数、轻素养,重眼前、轻长远的教育现状。加强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效补充。确保通过省级文明单位的复评。

2015—2016学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学校打造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精神乐园,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保障。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拓宽德育渠道,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功效,创建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

(二)实施策略

1.落实常规教育,做到“勤检查、勤反馈、勤总结”,促进养成教育的落实,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保障。

2.做细、做活一年一度的校园“四大节”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推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倡导有节奏的校园生活,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重大活动某些环节增加学生参与组织、策划。

3.精心策划系列主题教育:高一预备教育、高二国防教育、高三毕业系列教育、感恩与责任教育、校园榜样教育、学生自主管理教育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与广阔的视野。

4.进一步深化校园特色建设,做大品牌,突出实效。组织好一年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活动,培养全体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主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介入、矫正等作用,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保障。

5.通过制度激励、梯队建设、主题研讨、课题研究、专家引领、外出学习等措施,加快德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理念,以德育导师制为突破,倡导全员德育、全程德育。

6.发挥大德育的功效。培育校外学生素质训练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德育工作,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建设,把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做到家校联动,努力创建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

7.着力探索新媒体背景下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子,新方法,引导同学逐步树立正确的网络法规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谐意识,自觉提升网络公民素养,自觉践行网络文明公约,大力践行网络“三雅”之风,坚决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网络,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三)成功标志

1.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和谐教育,打造平安校园,学校教育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公认度高,确保学校不出安全事故,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单位复评及各项检查验收。

2.通过养成教育、优秀的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与责任等主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具有实践与创新的精神,学生走进高校或走上社会后,在同龄人中具备良好的竞争力,认可度高。

3.落实基础德育,培养出“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的优秀学子;涌现出一批管理严格、班风端正、积极向上、凝聚力强、具有一定个性的优秀班集体,实现基础德育的规范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

4.做好德育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讲学习、讲奉献、讲实效的德育队伍。3年内培养1-2名市级名班主任,2-3名县名班主任,90%的班主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C级及以上的级别的资格考试,一批高级后教师能担任班主任工作。

5.学校文化建设有成果,学校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充分体现,学校精神深入人心。各班级每学年能开展系列文化建设活动,如班训、班旗、班徽、班歌等设计,班级凝聚力强,学校品牌认可度高,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与精神乐园。

6.德育空间得到拓展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在朝北处文明共建的前提下,进一步培育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努力拓宽渠道,积极参与与国内知名中学间的交流及中外文化交流。每学年暑假组建学生夏令营活动,学生参与面力争达30%。

7.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有所突破,每学年能开发一项德育课程,力争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人文校园、主题班队、孝敬教育四大系列课程,使德育课程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五、教育科研工作

(一)学年度目标

2013—2014学年:建立科研自培基地,完善科研发展性评价制度;1项省规划课题结题,完成2项市课题、5项县级课题研究任务。

2014—2015学年:召开教科研工作大会,总结二轮教师层次化科研培训经验,开展第三轮常态化科研培训调查;1项省课题、6项市县课题结题。

2015—2016学年:总结学校科研成果特色,筹划学校教科研成果文集出版(课例);申报1-2项省规划课题,形成10-15名科研骨干队伍。

(二)实施策略

1.转变科研范式,倡导“草根化”科研。本着“学校发展为本、教师问题为主、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宗旨,开展自下而上的小课题研究,实现科研“四化”(大众化、人文化、教研化、过程化),强化科研意识,更新科研方法,推行以行动研究为基本方法的研究。

2.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凸现学校科研亮点。借力发展,与省内高校专家、重点中学合作,在合作中提升科研品质,重视过程管理,向过程要质量。

3.立足校本,打造特色科研文化。健全科研制度,完善科研常态化体系,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重视团队文化建设,搭建多样化交流平台,形成民主、宽容、自由、合作的文化氛围。

4.加大投入,建立科研、教研、培训一体化校本研修机制,促使培训目标一体化、运作过程一体化、管理评价一体化、人员配置一体化。

5.强化过程管理,重视科研发展性评价,以评价促进发展,激发科研内驱力。

(三)成功标志

1.在规划期内主研课题按期结题。省市县立项课题每学年结题率达99%。科研成果特色鲜明。

2.每学年汇编刊出《冠中教育》,每月刊出《教科研园地》,三年内出版1部学校学术丛书。

3.重视科研成果交流,与省内科研单位、重点中学定期联系,扩大影响力,在市县各级各类评比中每次有若干篇获奖。

4.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师科研工作量化考核,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

5.拓宽途径,多渠道、多元化实施分层次科研培训,建立1-2个学校科研外培基地,“走出去、请进来”,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力量。

6.课题管理过程规范,科研活动常态化,不定期举行科研讲座,每学年举行一次重大科研活动。课题管理到位,档案材料齐全。

六、办学特色与学生发展

(一)学年度目标

2013—2014学年:积极迅速更新教育理念,大力开展生本教育,尊重生命、挖掘生命潜力,使生本文化浸润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心理健康教研组与班级心理委员建设为平台,进一步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2014—2015学年:进一步优化适应新课程实施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立足课堂教学,加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巩固与发展课堂节、家长开放日活动等有效教学特色。

2015—2016学年: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以感恩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品牌,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优质的活动空间,培养 “有理想会做人、有文化会学习、有素质会生活、有能力会创造”的冠中人。形成以学科知识素养和思想品德素养并重、求真治学能力与开拓探索能力并举、既兴趣多元又个性彰现的生本教育特色。

(二)实施策略

1.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大力开展生本教育,培育尊重生命,挖掘生命潜力的生本文化,凸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2.探索班级特色管理机制。做好年段目标管理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班级常规管理,强化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与班级精神文明建设,抓班风促段风,抓考风促学风,进一步落实学校学生培养目标。

3.积极开展走班教学尝试与分层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发展性评价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与策略,努力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导向与质量监控作用,进一步提升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积极开展感恩教育等自主德育体系品牌建设工作,并加以经验总结、宣传,力求形成区域性辐射影响。

5.积极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壮大学生社团骨干力量,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参与社团与学习的关系,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并力争形成几个具有一定声誉的品牌社团。

6.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机制工作特色。在做好三个年级心理课堂教学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强和深化心理社团建设,充分发挥心理社团的自助、他助和互助作用,在青春健康教育中发挥核心、示范和组织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心里辅导室的功能,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为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私密性强的多渠道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7.重视文化交流。继续做好外教的聘请工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中外文化交流与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放眼未来。

(三)成功标志

1.在规划期内,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强化,生本教育模式基本形成,并争取召开一次区域性的现场研讨会。

2.在规划期内,学校社团骨干力量及活动质量有一定程度提升,并力争至少有2个成为精品社团,学校的文化品位有新的提高。

3.每学年均开展班级文化设计比赛及大型表彰活动一次,树立典型,榜样引领。

4.“学校文化艺术节”、“学校科技节”、“学校体育活动节”、“读书节”等活动有过程记录资料台帐。

5.师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学生基本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育健康达标率、竞技体育综合水平居市县学校先进行列。每学年,均开办校级运动会一次,传统特色单项(篮球与田径)竞赛成绩有新的提高。

6.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两大特色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心育在主动介入、预防、矫正方面能更加细致,体育工作在阳光体育、培养全体学生的体育素养方面能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七、教育技术与后勤保障

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

(一)年度目标

2013—2014学年: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更新部分仪器,确保常规教学需要;所有教室安装电子交互白班;更新教师笔记本电脑,创设教育教学更好的硬件条件。

2014—2015学年:进一步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建设“数字化校园”,提高教学和管理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水平。

2015—2016学年: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校园的效能水准,积极创建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

(二)实施策略

1.建设数字化校园,完善校园各项功能

(1)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学校门户网站建设,做好学校信息化工程。2015年实现独立校区,独立校区要建立校园网络中心、计算机房、校园多媒体、校园音响系统、一卡通、校园防盗报警系统等校园“六大系统”,实现校园网络化和信息化,通过先进教育设施的使用,变革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2)为配合数字校园建设,便于师生学习工作,2013年学校将更新教师手提电脑,2014年更新全部教室电脑。独立校区设立后,建立5个先进计算机教室,全部教室和办公室配置新电脑。

2.推进学校图书馆建设,建设书香校园

增加图书馆藏书量,根据省一级重点中学标准配备,生均藏书量50本以上,并每年有针对性地添置图书、杂志和报刊,做好师生借阅工作,积极发挥学校数字化图书馆作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新校要建设拥有15万册藏书量的借阅室、500个座位的学生阅览室和60个座位的教师阅览室,并进一步开发和建设学校数字化图书馆,有计划地配合学校做好导读工作,为建设书香校园、人文校园贡献力量。

3.做好学校实验室建设,服务学校教学工作

及时添置实验教学所需的仪器、药品,并做好登记、维护和保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职责,开齐、开足实验课程,引导教室充分使用数码实验室。新校要建立8个物理实验室、6个化学实验室、4个生物实验室和3个数码实验室,完全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4.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进一步完善学校媒体设备建设,做好维护及管理,规范使用程序,努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新校每个班级配备教室小媒体、多功能黑板,每个年段配备一个多媒体阶梯教室,学校除配置多个会议室以外,要配置一个多功能大型会议室和一个大型多功能报告厅。

5.开展信息技术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发展。

有计划进行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完善后勤服务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后勤岗位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三)成功标志

1.科学制订好后勤服务工作一系列制度,并有相应考评措施。相关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均形成应证性材料记录。

2.在规划期内,形成数字校园建设计划文本,并达到市一流水准。

3.在规划期内,建设一流学校图书馆,并定期开展导读工作,创建书香校园。

4.在规划期内,建成标准较高、具有科学实用性的实验室建设,并建立使用制度,规范使用过程,强化过程管理。

5.在规划期内,教学硬件添置(主要为笔记本电脑和教室电脑)具体完成标准为100%。

后勤保障

(一)年度目标

2013—2014年:建立健全各项后勤管理制度;加大后勤人员的管理、培训、学习,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爱岗敬业并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高素质的后勤管理队伍。及时维护和更新教育、教学设施,确保常规教学的需要;改建校园的生活设施。

2014—2015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后勤管理机制,构建一个既保证办学质量、又保证办学效益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高效管理体系。进一步改建学生宿舍楼的生活设施,更新学生教室的媒体设施,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造网管中心的设备,进一步实现校园网络化和数字化管理。

2015—2016年:继承和发扬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优化学校物质文化,为师生营造一个格调高雅、文化气息浓郁、环境和谐优美怡人的个性化的绿色校园。

(二)实施策略

1.后勤管理机制科学化

(1)建立明确的责任机制。使各岗位明其责、施其职,完善后勤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规程、工作要求和目标,落实到位。

(2)建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加大后勤员工的培训力度,完善后勤人员持证上岗机制。完善用人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制度。

(3)建立优质优酬的分配机制。实行按劳分配、优质优酬、多劳多得的用工制度。完善各类人员的考核细则,强化考核管理,切实做到“功过分明,奖惩兑现”。

(4)建立完善的民主监督机制。把学校后勤工作始终置于教职工参与监督之下,增强后勤工作的透明度。

2.后勤服务和管理意识公仆化

(1)通过校产维护、环境美化、水电设施的管理、师生生活服务等渠道的实实在在的服务,真正做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2)严格遵守上下班制度,建立首问负责制,认真听取师生意见,设立“后勤工作意见箱”。师生合理要求,做到服务周到、态度热情,件件有落实,保证各项工作能高效、优质完成,并虚心接受师生监督。

3.财务工作制度化,财产管理规范化

(1)认真细致、科学合理地编制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努力做到降本增效,开源节流,坚持计划、合理使用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2)严格财务纪律,规范收费行为。加强财务管理,不断完善财务报销制度。

(3)健全财产申购、领用、登记和保管制度,进一步实行财产管理电子化和财产跟踪使用制度,强化监管力度,确保校产使用率。

(4)进一步完善对学校人、财、物的管理制度。逐步推行校园“无纸化”办公,校园卡各处通畅使用,减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加强校园设施的管理和建设,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 

(1)加强校园设施的维护管理,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护,确保财产的正常、安全使用。

(2)加大教育装备的投入,建设教师书吧,逐步更换行政办公电脑,改善教师的办公、休息条件。

(3)进一步加强校园体育、生活设施的维护,改建教学楼的厕所及学生宿舍的生活设施。

(4)加大对现有校园的网络设施的维护,适当更新网络设施,确保校园网络设施正常使用。

(5)在现有校园文化设施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的花木管理,优化学校物质文化,为师生营造一个格调高雅、文化气息浓郁、环境和谐优美怡人的个性化的绿色校园。

(6)做好新校区建设。

(三)成功标志

1.科学地制订好后勤服务管理、安全管理等一系列计划、制度,并有相应的考核、考评措施。相关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均形成应证性的材料记录。

2.在规划期内,在现有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加大维护和更新的力度,以实现校园网络化和数字化的管理。使校园的硬件设施达到省、市一类学校的水准。

3.在规划期内,形成人文景观校园计划文本,并构筑校园一系列的人文教育环境设施。

 

第五部分  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深刻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念和责任意识,逐渐凝聚校园精神,在继承优良传统、完善学校自身特色的文化要素的同时,与时俱进,注入新的内涵精神,加大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学习气氛浓厚,人际关系和谐、团结、文明的校园。

二、组织保障

由校办牵头,各分管副校长及科室积极配合,组织教育专家、教师代表参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做到规划方案既切合实际,又深得人心。实施目标管理,成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的协调、领导工作。组长由校长担任,负责宏观协调和指导,阶段性检查和评价。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落实规划的专项细则,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规划落实,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由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责任分解表,做出时间、进度安排。

三、制度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完善聘用制和岗位管理相结合的新型用人制度,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加大学校分配改革力度,逐步建立与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的分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四、后勤保障

新冠中建设是一项宏伟工程,我们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确保软硬件投入到位。在确保国家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多途径增强办学活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同时,严格加强经费使用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既要保证好重点建设的资金到位,又要本着节约的原则,管理好、使用好每一笔资金。

五、环境保障

认真贯彻教育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加强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招师、招生、大宗采购、重大考试、财务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核心及监督保证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妇委会、民主党派等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此外,还要做好社会共建工作,听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