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 科 教 学 计 划
(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科 目 |
地 理 |
班 级 |
高一年级 |
教 师 |
戴新美、黄颖 |
学 校 |
海 门 市 冠 今 中 学 |
海 门 市 教 育 局 教 研 室 编 制
原有情况分析(双基掌握程度、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习惯等) |
||||
初中阶段,地理课的学习时间不多,要求不高,学生不大重视地理课程的学习,高一 |
||||
新生,地理的基础知识相当薄弱,地理学习能力不强,这增加了高中地理的教学难度。对 |
||||
我们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我们要努 |
||||
力培养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效完成高中阶段地理教 |
||||
学任务。 |
||||
|
||||
|
||||
|
||||
|
||||
|
||||
|
||||
本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
||||
本册教材为湘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内容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 |
||||
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这些内容是整个 |
||||
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基础。基本原理涉及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 |
||||
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能量来源及地表形态变化、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 |
||||
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
||||
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 |
||||
水循环、大洋环流等。这些地理知识,对学生来讲。学习难度大。对教师来讲,教学要求 |
||||
高。 |
||||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依赖和改造大自然的同时, |
||||
又必须顺应和保护大自然,以谋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 |
||||
学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帮环境保护的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
||||
本册教材重点:主要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世界主要的 |
||||
气候类型、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自然环境差异性等。 |
||||
本册教材难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风环流、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洋流等。 |
||||
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
||||
1.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宇宙环境;
|
||||
2.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
3.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 |
||||
风带的形成等)。
|
||||
4.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
5.通过一些自然规律、原理的学习与分析,使学生学会更好的认识地理环境并产生学习 |
||||
兴趣,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
||||
6.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和利用地理图表的能力。
|
||||
7.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 |
||||
主义思想。 |
||||
教 学 措 施 |
||||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
||||
2.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加强读图、读表能力的培养。 |
||||
3.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
||||
4.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与地理知识的有效结合。 |
||||
5.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单元教学进度及具体教学要求 |
||||
目次 |
周次 |
单元或章节内容 |
教时 |
本单元重点、难点 |
1 |
1 |
地球的宇宙环境 |
2 |
天体、天体系统、太阳系 |
2 |
2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 |
2 |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
3 |
3 |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
2 |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4 |
4 |
地球的公转 |
2 |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5 |
5 |
国庆节 |
2 |
|
6 |
6 |
地球的圈层结、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
2 |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特征
地壳的物质循环 |
7 |
7 |
地球表面形态 |
2 |
内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8 |
8 |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
2 |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
9 |
9 |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及其影响 |
2 |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
10 |
10 |
期中考试、讲评试卷 |
2 |
|
11 |
11 |
季风环流(一)常见的天气系统(一) |
2 |
季风环流、锋面系统域天气 |
12 |
12 |
常见的天气系统(二) 水循环 |
2 |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水循环的环节和地理意义 |
13 |
13 |
洋流 |
2 |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14 |
14 |
第三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带与气候类型 |
2 |
整体性的表现
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对应自然带 |
15 |
15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2 |
三大地域分异规律 |
16 |
16 |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2 |
地全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
17 |
17 |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2 |
自然资源的分类与作用 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
18 |
18 |
专题复习一、二 |
2 |
|
19 |
19 |
专题复习三、四 |
2 |
|
20 |
20 |
综合练习(一)综合练习(二) |
2 |
|
21 |
21 |
期末考试 |
2 |
|
22 |
22 |
|
|
|
|
|
|
|
|
|
|
|
|
|
分单元教学进度及具体教学要求 |
||||||
本 单 元 教 学 要 求 |
||||||
第一单元教学要求:
|
||||||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
第二单元教学要求
|
||||||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
||||||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
||||||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 |
||||||
的影响。 |
||||||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
||||||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
第三单元教学要求
|
||||||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
||||||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
第四单元教学要求
|
||||||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 |
||||||
与发展的意义。 |
||||||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
|
||||||
计划审核情况 |
||||||
|
||||||
|
||||||
|
||||||
|
||||||
|
||||||
|
||||||
审核人: 年 月 日 |
||||||
计划实施记载 |
||||||
周次 |
计划教学内容 |
实际教学内容 |
记载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划修订内容 |
||||||
目次 |
教学内容 |
课时调整 |
教学重点、难点、要求调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