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导师制”基因 优化高三班级管理
点击数:1505 次 录入时间:2016-01-03 作者:佚名

海门市冠今中学  语文组  严明玉

    高考竞争激烈,高三毕业班学生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作为高三班级管理核心人物——班主任,其工作更是责任重大,要对学生学习以及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掌控和管理,身心自然难免也处在紧张继而疲惫不堪的状态。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将“导师制”基因植入高三班级管理之中,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将任课老师的力量合理融入班级管理之中,不但可以缓解班主任巨大工作压力,还可以增强班级管理的力度和韧性,使班级管理更加深化、优化,从而更好帮助学生调整身心状态,迎接人生挑战,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走上更美好的人生之路。如何将“导师制”合理植入高三班级管理呢?我们可以将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分解到各位任课老师手中,融合班级所有任课老师的力量,形成一股强大合力,提高高三班级管理效率。笔者谨以高三“政史班”管理为例,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导师”一词,源于英文的tutor,是指为了某一个学生或者为了某一部分学生额外进行学科辅导的教师,也指有时与学生及其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教师。现代“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以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导师制最为著名。导师制本来是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研究生的传统做法,在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在我国一些大学的本科生教育阶段也开始实行“导师制”,“导师制”能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更直接地给予学生指导与关注,这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我们基础教育高中阶段不可能像大学一样完全彻底施行“导师制”,但是我们可以将“导师制”的一些做法植入高三班级管理之中,可以有效提高高三班级管理水平,我认为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班主任管理的“核心”地位,凝聚所有任课老师力量。班主任制有其突出优点,那就是可以使班级管理力量充分集中,不至于分散,保证了班级管理权力的绝对集中进而能够产生高效的管理驱动力和执行力。而植入“导师制”之后,每个学生学习小组是由某一位任课老师专门负责指导,由于各位任课老师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观点不同,就难免会对班级管理产生分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这种“1+1<2”的现象发生,我们就必须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导师制”管理制度。其他任课老师在对学生实施管理和指导的时候,必须坚持在基本方向上和班主任保持高度一致。各位“导师”要在班主任组织下经常“碰头”、深入交流,甚至举行定期例会,在班级管理模式上或者针对某一位学生的教育上进行商讨,交换意见,在形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再展开各自工作。对于班主任来讲,不等于某个学生有了导师之后就放手不管了,还应时时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另外学校管理层也必须对此形成具体的实施制度和考核机制,保证班主任的核心管理地位不动摇,同时还能调动各位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二、坚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理念,在合理分解管理的基础上融合各方教育力量。在植入“导师制”管理之前,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必须先对班级情况进行“摸底”、“把脉”,深入调查研究。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才能接着对学生进行分组。分解学习小组必须兼顾学生成绩优劣、自我控制力强弱还有性格倾向个性特征甚至家庭情况等等。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之后才能将某一位学生分解到某一位对应任课老师手中。比如数学成绩较为薄弱的学生应该尽量分解到数学老师手中,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最好分解到性格外向活泼的老师手中,自我控制力不强的学生最好分解到管理较为严厉的老师手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老师们也可以“因势利导”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管理。这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学习小组的分解恰恰是对学生的一种精细化分层,不只是依照单科成绩或者综合成绩的简单分层。这样可以让实际课堂教学中难以真正实施的“分层教学”在“导师制”背景下的师生交流互动中得到有效实现。

    三、强化师生之间交流,真正彰显“导师制”的优势。“导师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现代大学“导师制”的师生交流方式一般是:每位导师每周辅导学生一次,每次每个学生一小时。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至少有一段时间要单独去见导师,朗读自己的读书报告,听取导师的评语。学生汇报,导师评议,师生讨论,导师指点。我们在高三班级管理中应该结合班级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多样化的师生交流内容。导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形成一定的“预案”和“计划”针对性实施,并根据学生变化,实行灵活的动态管理,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有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方法上需要一次精准“点拨”,有的学生心理压力特别大可能需要一次“导师”对自己倾诉的认真“聆听”,有的学生则可能需要“导师”时不时对他敲响“警钟”。数学老师可以精选一两题对某个学生数学成绩强化一下,语文老师可以与某一位学生共读一篇美文来提高其阅读能力,政治老师可以和某一位同学聊聊时事热点新闻增强其学习兴趣,有时有的学生也许需要老师的一句安慰、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默契的微笑……在师生交流的形式上最基本的就是面对面谈心,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书面交流,甚至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当然有的学生则可能需要实施“家访”,学生不想跟家长交流的也许跟老师讲了,所以通过加强家校联通,促成学生不断进步。“导师制”的精髓就在于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甚至能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这种“耳提面命”的独特教育方式必定能够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本人连续担任政史班班主任多年,政史班的女生较多,男生数量少,较多的学生内向、沉默。之前碰到一位女生受家庭因素影响,平时不爱讲话,缺少朋友,我将她定为我关爱的对象。常常与她谈心,帮她找朋友聊天,暑假时推荐她去精品店打工五天,上课多请她回答问题,热情表扬。有一次学校突然放假,而这位学生家长不在家,我就将她带回我家,我们一起看电视,我发现她居然跟我女儿很谈得来,谈动画片谈神八升空,她也特别能照顾这个比她小很多的小妹妹。渐渐地她笑容多了,爱讲话了,回宿舍也喜欢跟同学说说笑笑了,自然对学习也充满了信心,后来考上了苏州大学。所以我觉得只要你用心思,只要你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将“导师制”植入高三班级管理,一定要避免“死搬硬套”,更不能用“导师制”完全替代“班主任制”。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班主任管理的“核心”地位,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借鉴“分层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再充分凝聚所有任课老师的力量,发挥“导师制”中“师生交流”的关键优势因素,深化师生沟通与对话,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到来自老师们的关爱和期待,使他们不断奋发向上,在冲刺高考过程中,保持最昂扬的状态,最终取得高考胜利。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