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导师制的实施
点击数:1458 次 录入时间:2016-01-03 作者:佚名


          冠今中学语文组           李海燕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模式,它是对我们中学班建制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它要求导师不仅对学生学习进行辅导,更注重对学生生活的关注。尤其是一些特殊学生(例如:单亲家庭、留守家庭、贫困家庭、心理问题生、学困生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具有个性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学会倾听,心灵架起桥梁

导师制度,笔者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德育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作为导师制的主导者首先要对德育对象做好德育工作,而德育的起点要走进学生的心里那么第一步就要学会倾听。

    德育倾听的要做到一、定期听,对负责的德育对象要做定期的跟踪,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二、系统听,对德育对象的跟踪了解要有系统化的了解,认识要全面。三、动态听,对于德育对象要有系统的了解,在对学生情况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从而形成全面的报告,这是笔者认为导师制的起点。

 

二、投入爱心,真诚感化学生

导师制度的起点是了解学生,但是关键点在于如何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一、找准两者的关系,在导师制中,我觉得两者构筑的关系,不在是传统意义的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和孩子的相处,我们需要用平等的关系,用平等的地位和孩子相处;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做人。二、找准合适的方式,在导师制度中,我们教育的方式观念也要有所转变,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体验,是需要用情感投入其中的的体验。

对于导师制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行动中用真诚来构筑。

 

三、创设活动,情境陶冶学生

“成功的教育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师制中我们也应该为学生创设条件,以情境来陶冶学生。

我们可以开设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也可以开设以不同类学生为单位群体的活动。案例展示:我们班级中存在着邱XX是单亲家庭,平时沉默寡言,吴XX,王XX是学困生,并且已经出现厌学情绪,沈XX存在心理问题,黄XX,赵XX属于留守儿童......我们以导师为发起人,组织了以班级为单位的家校开放活动,让孩子们自己组织活动,有家长的互动,导师给学生全程拍摄录像,导师全程关注孩子的活动,让不同问题的孩子充分展示自己,例如让学困生在活动中找到自信,让留守儿童和孩子多深入交流,让心理问题孩子融入集体等等,导师制中,老师充分发挥了“导”“引”的作用。

导师也可以创设以问题学生为单位的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走入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加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四、家校沟通,理解共促发展

人与人之间只有交流了,才能更好地了解对方,对于学生主体的了解我们也可以借助于家长群体来了解,在新的信息技术下,我们的交流方式更加的便捷:

一、我们可以开设群来展示学生动态,可以是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是图片的形式,二、家长加入讨论组中,及时交流孩子的情况,三、家长加入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例如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告知他们分数,例如优作打印,作文点评,素材寻找,把优作展示发群里共享,这样不是和家长有了更好的交流,更主动对孩子的情况有了更好的了解。

作为导师,我们需要做的是创设各种沟通的平台和条件,让孩子、家长、学校形成有机的统一体,从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面对现今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部分的学生思想出现了困惑,行为出现了偏差,成长迷失了了方向。我们作为学生的导师,深入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情感去感化,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教。从而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不仅在“智育”,更使学生在品德、心理方面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充分体现教师"育人"的艺术。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