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东升
每年教师节,喧嚣的信息从四面八方汹涌而至,这其中大部分来自学生,如亲人般的问候,像朋友般的分享,有工作中的倾诉,你会突然觉得,曾经眼中引以为豪的佼佼者早已销声匿迹,那些你一直训斥多于关爱的竟是如此挂念着你, 反躬自省,教育真正追求到底是什么?幸福的真谛在哪里?成功又是如何定义?
一直认为教育是一项伟大而又崇高的事业,而班主任又是教书之外承担着育人的神圣使命,近十年的班主任经历时常让我感觉道路跋涉之艰辛,理想坚守之不易,挣扎在理想和现实的困境中,我们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古人三不朽,以德当先,育人为本。不想去说学生入学文化基础薄弱,行为习惯差,不想去说急功近利的生态,集体无意识的南辕北辙,教育本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班主任的崇高恰在于学生的健康、道德、品格、心理、志趣、境界等无不与你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命题,每一位班主任首先应是富于理性和良知的教育者,有着宗教般虔诚的教育情怀。
坚定成长目标引领
高中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怀揣着美好的希望和承载着巨大的压力,校园不能只是文化成绩的比拼,更要有人文气息的熏陶,不仅要有冰冷的考试目标,更要有温情的人生规划,目标就犹如大海航行时的灯塔,犹如人生远航时的加油站,给人以明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
接手一个新的集体,总是第一时间去了解每一个人,尤其是人生理想,殊不知,即便站在十八岁成人的门口,他们对于前方依旧茫然不知,于是我常利用教室文化阵地,班会平台、多媒体手段全方面立体式潜移默化,展示多姿多彩的别样人生,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慢慢培养他们心中的那个“我”。记得我的第一届毕业生中有个叫张松的学生,班干敬而远之,任课教师见了紧皱眉头,整日无所事事,惹是生非,唯一的优点就是对我这班主任还是有所畏服。我决心试着去改变他,屏蔽去老师和班干的评价,我发现他懒散的背后其实有颗不敢沉沦的心,学校的体育比赛展示良好的身体素质,求学十余年视力保持5.0,实属难得,终于等到他又犯错误了,忐忑地进了我的办公室,又是教科书式的一番检讨,声泪俱下而我我不动声色问了一句“你想过去开飞机”,他先是一愣,见我没说话,“开开开玩笑吧”吞吞吐吐,见他根本不在状态,我认真的重复了一遍,“以你的身体素质很符合现在招飞标准,尤其是你的视力,一个学校挑不了几个,书读的少也不是坏事啊”,他半信半疑,欲言又止,我知道他担心自己成绩,”飞行员成绩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他一下子眼睛亮了起来,就像抓了根救命稻草,有种重生的渴望,充满感恩的望着我,那一刻,我确定,他动心了!
以后的每次犯错,我都和他谈理想,似乎他也愿意进我办公室,甚至主动找我,能感到渐渐的他在变化,因为招飞对英语有硬性要求,他每天最早到教室啃单词,课间也不再乱窜,大家都不习惯他的变化,从未想过他和飞机能有啥瓜葛,顶着巨大的压力,磕磕绊绊的前行,心中的“我”渐渐清晰,先后通过民航初选、定选、政审,冲击高考的日子里,心中燃起激情,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人生充满希冀,挫折和坎坷,只会让他越挫越勇、愈发强大。如今他供职于南京一家航空公司,终于圆了他的蓝天梦想!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一样,每个人生都有无数的发展可能,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不是模板,学生需要感受的人文的精神,不是流水线下的产品,不要总是抱怨当今的学生习惯差,学业差,其实究其原因是缺少明确的成长规划作为自己行动精神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有的学生偏爱艺术、有的学生偏爱体育、有的学生偏爱写作,有些优势明显,有些则相对隐蔽,作为教育者要敏锐地发现学生个性,适当引导、经常鼓励。不能觉得那些行为怪异、言语偏执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不能觉得学生违纪违规就是反动分子,就要清理门户。要俯下身子给那些有个性的学生制订“成长规划”,肯定点滴进步、倡导与众不同、选择适合其个体发展的路径,不抛弃、更不能放弃。
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是习惯于对学生作性质或价值判断的,问题是这种判断大多基于表面印象或者单一以成绩优劣为标准,事实上这中间内含了多少偏颇和浅陋啊,很有可能给我们的教育本身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伤!
践行仁恕教育浸染
社会快步发展,裹挟在时代大潮中,人们马不停蹄,忙忙碌碌,教育也难以置身事外,教育者难免步履匆匆,现在的班主任越来越忙,从前慢已成为一种奢望,但是,忙要忙而有序,更要忙而有效,为人师者要懂得一点为和不为的辩证法,要相信今天的为是为了明天的无为。
记得高二带班时,有一位男生叫季乐凯,性格内向,平日少言寡语,即便和老师交流也总是心怀芥蒂,老师们都觉得孩子心理孤僻抑郁,我也有同感,会考将至,各班考试常规强调轰轰烈烈,广播宣讲考试要求不绝于耳,就在第一场开考前一刻钟安检时,接到考点主任电话,说是我班一位季乐凯同学准考证未带,可能取消考试资格,那一刻真是怒火中烧,想到他平时漫不经心,到考试掉链子,考前再三强调置若罔闻,不禁气不打一处来,慌乱中迅速联系校车司机回校,万幸的是在课桌上找到他落下的准考证,快马加鞭连闯2个红灯才按时送到考点,此事一度风波不小。
事后,出乎我意料的竟是他主动找我,我突然一时竟不知所措,走廊里抱着一副必死的信念任由你发落,那一刻发现他是那样的孤独,无助,我早就知道父亲中风常年卧病在床,考母亲一人养家,小孩成绩虽不算优秀,却也没有违纪违规,一时竟发不出来火,见我不说话,他,支支吾吾嗫嚅,大意估摸是向我道歉,他竟然也知道我被领导批评了,我听得出来,他是为我因他被领导批评感到委屈和歉意,一个如此腼腆的大男孩,从不在人前讲话的他今天主动拦着我,他也是鼓足了勇气,想说的话应该练习了数十遍吧,我还能怎样尼,6年了记不得当时讲了什么,只记得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高考可伤不起!
以后的日子里,我似乎更关注他的表现,教室里电脑出问题都他主动出手,安装软件,制作课件,这是他擅长,班级篮球赛他出打主力控卫,这是否是一种将功赎过?还是对我储老师的一种无言的感谢?清楚记得,十八岁成人礼那天凌晨,他发了封数千字邮件,我至今保存着,标题为---出于朋友间的信任!他把我当做朋友了,仅仅是因为一次心平气和的交谈,一次充满宽容和耐心的对话吧,它可以彻彻底底改变一个人。教育从不缺少宏大的理论,有时只需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次掌声都可以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甚至改变他的人生轨迹,曾无比天真认为学生违规之后就一定改正,练习之后就不再犯错,也曾有年轻气盛,凡是苛求立竿见影,到头来适得其反,我们校长曾说过,我们学校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重复犯错,言语间这是怎样的一种宽容与从容。
印第安人有句谚语:放慢你的脚步,好让灵魂跟上你的步伐。教育它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推动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本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忌讳暴风骤雨大刀阔斧。在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剔除那些功利性的成分,摒弃浮躁心态,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让教育成为一种缓慢的修行,其实这只是一种常识而已。
心中时常默念着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自序里的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一个慢字,如今多么稀缺,何其珍贵,对小孩多么重要,教育更是如此,静候花开!
创设激励机制驱动
记得曾经和学生们讲过一则材料作文 “用什么办法能把荒地上的杂草除掉?”他们七嘴八舌地答:“用铲子铲,放火烧掉......” “用铲子铲过又会长出新绿,用火烧掉的地方经风一吹又会发芽,而你们看,生长着庄稼的田野是不会长杂草的,要想除掉杂草,农民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里种上庄稼。”朴素的真理,大智慧。心灵是一片田地,总会被东西给占据,若不种上庄稼,那么杂草就会遍满心田。
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人性是多面的,既有积极阳光的一面,也有消极阴暗的一面。对此,即有两种不同的管理思路:有些人喜欢用惩戒打击人性中的“恶”,使其不敢违规,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而有些人倾向于用各种方法弘扬人性中的“善”,提升其素质,用自己的“善”遏制“恶”,也可以达到管理的目的。比较两种,简单,直接,立竿见影?费心劳神,效果不明晰?而我笃信第二种方式,因为它更符合教育本质。
人需要赏识,成长中的学生更不例外。他们常常把教师的赏识看成是对自己的莫大的荣誉,当他们得到赏识时,就觉得自己有进步,以为自己在教师心中是好学生,因而产生自身增值感,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善于赏识学生的班主任也能营造一种相互欣赏的班级氛围,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同学间赞赏的目光、手势、语言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志。
构建良好赏识机制从班级管理制度的产生开始,内容表述要尽量使用正面的文字,要充满激励的正能量,不应该把学生推向对立面,不把学生预设为坏人,反感班规都由禁令组成,充斥着“严禁”“不准”等生硬的语言,令人难以接受,坚持 “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
赏识教育也需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需关注学生的责任感、文明素养、行为规范和特长,涉及到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正面评价为主、以激励为主,涵盖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注重学生端正品行的培养。比如我常常开展“我为班级争光”“温暖你的人”“最欣赏的人”等评选活动,并通过专题班会举行隆重颁奖仪式,譬如每学期都为学生量身制作个性化的评语,学生们都把我的评语当做行动指南,并努力追求更好的自我。我们习惯于去批评或否定一个人,因为那很容易,总是相信顽疾需要猛药来治,但是这种方法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卑、自暴自弃,我们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呢?变批评为表扬,肯定和激励,面对学生多样的个性发展时,多一点尊重,少一分固执;面对青春期的困恼时,多一点引领,少一分苛责;铺天盖地的考试,不单作为知识的训练,更看作精神的培育。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任何好的教育都应该是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唤醒和鼓舞,为师者要摆脱非“好”即“坏”的思维窠臼,就得坚信:人性本善!善于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用和蔼的语气去关心他们,也许我们的学生会变得更好——这才是教育者最崇高的使命。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何其美妙和谐,令人心驰神往。在当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确实琐碎、繁重,负担重、责任大是不争的事实,也许我们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也许我们的出发注定不能够到达,但我想,出发的路上带着一种责任,心存敬畏,或许沿途中奏响的生命之歌正诠释着另外一种方式的到达。
但愿每次都能问心无愧的接受每一个孩子的情意。